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个人化”还是“私人化”?[zt]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半疯女侠
会员
“个人化”还是“私人化”?[zt]

“个人化”还是“私人化”?
   ——对当前“个人化”写作潮流的一点质疑
  
   眼下,写作的“个人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应该说,这一口号提出来本身是对艺术基本规律的强调。因为文艺创作本来就是一种诉诸个人感觉和经验的审美活动。尤其在一个思想政治高度一元化的语境下提出来,无疑显得格外地具有感召力。
   “个人化”的写作让我们不由得回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那场有关“表现自我”以及“文艺主体性”的论争。表面看这只是两种不同文艺理论的冲突,实质上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是对长期失落的人性之呼唤与复归,是有关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相比之下,我们今天提出的写作的“个人化”,确切地说,其实是对当年“表现自我”以及“文艺主体性”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延伸。但是近年来文学实践的现象表明,这样的主张似乎并没有给越来越羸弱的文学带来多少改观。这里面固然有政治、历史、经济等诸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是就这一口号的本身而言,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化”写作的真正涵义,我想恐怕也是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眼下中国文学之所以越来越贫困,一个直接的因素就在于对“个人化”写作的负面理解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化”写作?换言之,对“个人化”写作这一文学主张究竟该怎么来理解?这里面的结论可能会随着各人见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就笔者个人的看法而言,“个人化”写作从本质上讲首先应该是人类个体主体性在文艺美学理论中的回归,它标志着作家从社会政治的话语体系中单独分离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主体发言,而不是某个阶层、团体或者党派的集体声音,从而使文学不再沦为社会政治理念的播放机。其次,从具体的创作实践来看,同人的观念的更新相适应,当前的“个人化”写作在文学的表现对象、题材,及叙事方式等重大理论问题上,表现出由以往社会政治历史视野向个人日常生活体验转换这样一个总的艺术倾向。所有这些都明确表明了“个人化”写作的提出实质上正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反叛,要求着文学更深入地向自身的本质贴近。
   但是任何事物一旦走过了头,不免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对“个人化”写作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识话,同样会使文学走向另一种异化从而丧失自己的本性。“个人化”的极端或者说变质就是“私人化”。表面看两者只是字眼上不同,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如果说“个人化”的写作意味着主体独立的创作个性,意味着把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事物通过个人独特的观察、感受、思考以及生活经验等具体地表现出来,因而仍然是文学在致力于对精神意义的维护与追求。那么,“私人化”的写作则割断了具体和一般的根本联系,把写作仅仅看成是与外界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私事”。既然是“私事”,那么就不一定要求什么社会意义,担当任何精神价值。写什么,怎么写,就都可以无任何基本的规则和预设条件。反正在作者自己私家的领地里,无聊也好,变态也好,自恋也好,只要自己愿意,随便怎样都没什么不行。
   “私人化”的这种倾向自然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到当前文艺创作的实践上来。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以来,随着文学从泛政治化向泛商品化,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从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逐步转型,市面上到处流行的正是那种在“个人化”写作名义下的私人话语。名人随笔、“小女人”散文、以及“下半身”写作等现象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文学的视野和题材,但随之而来的快餐化、大众化、媚俗化却使文学深深的贫困。而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再加上网络媒体工具的出现,文艺规律同样受制于经济规律的摆动,文艺产品一样要迎合大众口味的消费需求。于是大量纯文学刊物纷纷停业或改版,文学原有的精神变得模糊不清。一时间,解构意义、拒绝思想的“小资”文学成了这个社会的时尚。对风花雪月的玩赏,日常闲趣的品味,以及名流隐私的追踪,等等,成为市场畅销的热点而倍受青睐。而大大小小的媒体上,被炒作得到处走红的,往往正是那些把文学用来作秀或当成游戏的“美女作家”、“专栏作家”以及“网络作家”。文学由以往社会政治的工具又变成如今消遣闲聊的娱乐工具,人的位置也由以前社会政治的理念符号转变成拒绝精神意义本身的“身体”。前者源于意识形态专制对人的神化,后者更多源于商业社会对人的物化乃至兽化。可惜两者都不是“人化”。
   “个人化”写作就是这样被很多人走到了“私人化”的极端。如果说文学的本质乃是由人的本质所构成的话,那么这个本质由以前“表现自我”以及“文艺主体性”的口号从极“左”主义那里夺回来以后,如今又从“个人化”写作的指缝间通过“私人化”的价值裂变被流失了出去。一句话,文学从以往对人的回归出发,最终又走到当下另一种人的迷失。在表面颇为繁荣的“个人化”写作现象的背后,掩盖的正是这个时代良知匮乏、信仰沦丧的人文精神的危机。
   事实上“个人化”本身也的确很容易被经常理解成“私人化”,这也正是“个人化”写作本身固有的两难矛盾。一方面文学的生命在于个体精神的多元独立;另一方面,随着个人情感世界和日常生活空间的全面打开,但是这样的个人空间并不就等于一切,也不完全等于艺术空间,一旦被过度放大则必然在客观上容易模糊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从而导致文学在这样被“放大”了的个人空间里产生另一种变形。正如以前文学被政治所放大一样。
   “个人化”写作这样一个理论上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许多人却并不以为然。针对当前写作中私人话语愈演愈烈的现象,不少人干脆辩称文学同生活本来就没什么区别,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写作也本来就是“抠抠耳朵”而已,不一定要有什么意义。因此有的人则认为文学本来就可以不是崇高的。文学又为什么一定要崇高呢?既然生活本来就是庸碌的,个人本来就是渺小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顺应以渺小的写作”呢?很多网站,包括《橄榄树》、《榕树下》,以及《天涯俱乐部》等一些版主、编辑和网友都纷纷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他们这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由上一代狂热的理想主义一下急转成如今目空一切的虚无主义。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个体主体性的觉醒使他们首先意识到人的根本首先就在于他自己。于是他们不再为阶级立场而活着,不再为革命理想而活着。总之不再为任何抽象的精神乌托邦而活着。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人从怀疑、嘲弄以前革命年代那种被神化的理想和信仰出发,最终却反过来从根本上否定、取消了理想和信仰的本身,进而放弃对社会对人生的终极思考与人文关怀,以至全面解构价值和精神本身的意义。于是在他们的文本中,人性被物性取代,精神被身体置换,灵魂被技术消融。个别性同普遍性隔绝,成为与外界与社会缺乏精神联系的孤立的存在,致使写作成了不担当任何社会意义和职责的私事。当然无意义本身也是一种意义,正如对价值的解构本身也是一种价值。
   然而人活在世上毕竟不同于动物。虽然生命的终极是虚无的,但是生命的过程却是实实在在要去度过的。这是人本身的一个不可克服的荒诞的矛盾。正如我们平时每天都要上下班养家糊口,要照顾老人,要接送孩子入托或上学,还要操持眼前的柴米油盐和家务,这一切都来不得半点的虚无和随意一样,思想观念再怎么解放,艺术传统再怎能革新,人类最基本的理性逻辑,最基本的价值信仰,以及最起码的道义和职责,还是不能连同污水一起被泼出去的。这是一切变革的极限,是虚无到最后不能虚无的逻辑起点。文学同样如此。文学也总是要担当起某种价值和道义的角色。把人性从社会政治理念的神性中解救出来,是为了把人真正还原成为人,而不是变成动物,变成无需承担任何精神意义的“身体”。不然的话则世界还要人干什么?人类还需要艺术干什么?干脆大家不如统统停下手中的事来,坐等着世界末日的到来不就得了?
   而即使在我们平时那些细微的、庸碌的生活琐事中,所包含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却往往是人性的,高尚的。说个人是渺小的,生活是平凡的,因而文学也应当是渺小与平凡的人,其实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个人的精神恰恰可以是高大的。个人的存在再怎么渺小,也并不等于文学就会是一样地渺小。把个人并不足道的客观存在,同个人的精神实质,进而同文学的精神实质混为一谈,这首先在逻辑上就说不通。同样,生活本身再怎么平凡,也不足以构成文学就一样应该是庸常的理由。主张生活等同于艺术的人,实际上也恰恰忘记了艺术首先是人类精神的载体。生活本身是芜杂的、琐碎的、冷漠的,本身并不构成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而只是提供了一个人生展开自我的舞台,因而也只是文学构成的来源和素材。唯有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才是文学的根本所在。把仅仅作为来源和素材的平凡的生活现象,同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混为一谈,进而当作文学的意义本身,以此推导出文学可以同生活一样庸常的结论,这样的概念转换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样的结果当然会把生活和艺术“巧妙”地混淆等同起来,从而为当前写作中大量存在的对私人日常生活现象缺乏意义的罗列复制而进行辩护,并美其名为“个人化”。如果说这就某些人眼中的“个人化”,那么这样的理解无疑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的本质。
   把艺术和生活等同起来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不是没有真正领悟,就是故意去扭曲艺术与人生的真谛。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以后,实质上等于是解构了艺术自身的意义。因为艺术既然等同于生活,一切生活现象本身都直接是艺术的话,那么艺术又凭借什么而独立?艺术在生活面前又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和必要?而艺术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其自身的形成原因和本质属性,这些也正是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边界。几千年来艺术之所以一直没有衰亡,之所以一直常盛不衰地陪伴着人类到今天,并且从现有的势头看仍将继续陪伴下去,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反过来证明,人类需要艺术,艺术肯定不同于生活,肯定有生活所无法替代的精神含量,以及自身特殊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而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这也正是因为艺术总是凭借人的精神而存在,也凭借着人的精神而伟大。如果说以前我们坚持艺术不等于政治,那么今天我们同样要强调艺术不等于生活。也许文学以往受到来自极权政治的那种“伪崇高”、“假神圣”的欺骗实在太多,但问题是“崇高”和“神圣”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它们本身无论如何是一种美。不要把文学对以往神圣的阶级性、政治性的反叛,变成对文学精神意义和价值本身的取消!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很多崇高而神圣的事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维护、去追求。比如真理、正义和公道,比如爱情、自由和人性,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和信仰。正是这些精神因素的存在,人与动物,艺术和非艺术之间才产生了最根本的分野,世界才有了向前的理想和方向。经验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但不是理想的世界。惟有理想,才是引导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理想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美的选择。所以美来源于现实,却注定了必然高于现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注定了必然高于生活。
   因此真正的“个人化”绝不是“私人化”。真正的“个人化”写作首先是返归本原,直逼存在的思考,是对宇宙对社会孤独的精神烛照与价值评判,也是人对自己本质深切的关怀与追问。这样的写作总是通过个人特殊的方式显现出人们对理想 、对真理不倦的探索与追寻,以及对现实、对人生独到的认识和感悟。
   真正的“个人化”写作所展现的总是每个人心中各不相同的那个“真实的自我”;因此这样的写作总是从作者不同与他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潜入到人性的深处,灵魂的深处,提出对时代、对历史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写作也总是远离尘世的喧嚣,功利的诱惑,时尚的潮流,始终独立不移坚守着作者个人的价值和信仰,因而也就注定了必然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写作。
   对于这样一种“个人化”的写作,作家王英琦在其《追求自己的写作个性》一文中(原载《文汇报》1995年11月12日)讲得很是精辟。她说:“倘我今后真能写出什么‘震撼’人的作品,那必是‘返回心灵’,从我的独特命运遭际写起,写我的灵魂撕搏,人格分裂,人性中最至深的渴望……写我如何为保持一点自然人的特征,却陷入另一种身心异化的痛苦;写我怎样为了解脱生存危机,苦苦地寻找自我寻找‘我的上帝’;还有我的该死的强迫性思维;还有我的走边走险的偏激极端情绪……那将是一种全心灵全人格的写作,将是我的意志、智慧、创造性思维全面展现的——心魂心血之作。”
   王英琦的这番话,我把它看作是对“个人化”写作的一个最好的注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在哪个文学网站,都充斥着一些垃圾文字,咋眼一看,读上去很顺口,或者在玩着什么深沉,仿佛言之有物,细想一下,也只是一些无聊的人写着一些无聊的人和事。

__________________
猪脑袋,大呆瓜

2002-10-30 07:57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半疯女侠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草履虫
会员

一路读下来,真的感受颇丰。。
关于个人化的回归,关于政治意志的控制,我觉得南帆的一段话也表明了这一点,尽管现在文学已经冲出了政治的重围,但却仍然要无时无刻的呼吸政治的空气:
“语言的魔力必将成为众多方面共同觊觎的对象。角逐展开之后,政治机构通常将控制话语生产权作为一个重要策略。这是语言魔力因势利导所依据的制高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话语的生产也就是实在的生产。因此,无论是巫师嘴里说出的神谕,皇帝的金口玉言还是现代社会权威机构的标准言论和规范口径,权力都严密地监督着话语生产。显而易见,这是政治机构对于语言魔力的掌握,也是政治机构对于语言魔力的防范。”
------南帆 《文学的维度》
在个人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学样式的流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个人化中的私人化现象的确很严重,楼主的分析也十分的精辟和全面。。
其实我从楼主的分析中,突然感到我们的文学面临的空虚的境地,与文学脱离哲学有一定的关系。。太注重于个人的情感,而没有挖掘社会和历史的深度,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客观规律,没有一种基本的精神准向,文学不是意识流,应该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我们的文学家该补习一下哲学了,该重新从电脑桌旁从书堆里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
:8)

2003-03-13 10:4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草履虫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半疯女侠
会员

呵呵,文章可不是我写的,是转的哦,有标ZT哦
我之所以转这东东就是因为它明确区分了“个人化”和“私人化”,其实“个人化”写作是没什么问题的,好象也没讨论的必要,“个人化”写作反对了依附型的写作方式,我不认为搞什么集体写作能写出什么好东东来,集体写作不体现个人意志,也不就体现独特性了,把一块石头磨得圆滑就是好看吗?
而现在流行的“私人化”写作却是极其危险的,恐怕也是一个时代观念改变所造成的,原子式的自由论大行其道,误导了一大帮人

__________________
猪脑袋,大呆瓜

2003-03-14 09:27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半疯女侠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爱因思念
会员

想起个人主义与资产阶级的辩证关系,当然这是社会主义者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
爱因斯坦说的没错,时间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等待的时间总像是黑夜一样,无助而漫长。

2003-04-19 07:41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爱因思念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8:35 A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