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另一种媚俗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SpecialCoCo
会员
另一种媚俗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的走红预示着散文领域的美好未来。写在其扉页上的内容可能代表着不少评论家的共识。其结尾处写道:“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更有甚者将余秋雨推崇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认为余秋雨先生是本世纪末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巨匠。如此看来,余秋雨的走红,是因为其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学魅力本身所致了。
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文学狂热爱好者,我当然很愿意承认这个结论,也很愿意看到当今文坛并不荒芜,很愿意相信如今还有那么多高层次的读者痴迷文学。然而,当我把《文化苦旅》反复品味几遍后,非但未能达到上述结论,反而产生了一些其他的想法。《文化苦旅》向我们展示的精神世界远不是自由和开放的。相反,这洋洋洒洒十万言好像只是用同样的方式宣泄了同一类情感。
概括地说,《文化苦旅》结构上的特色是由三个密不可分的要素组成的。其一是小说式的叙事形态。《文化苦旅》大部分文章都有传奇色彩很强的故事性。第一篇《道士塔》的开头便是一个趁手的好例子: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看来,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
一个不小心,你可能还以为这是篇武侠小说,王圆篆是某个遁迹江湖的神秘武林高手。其中《信客》、《酒公墓》等篇目,是可以看成技术上相当不坏的笔记小说。当然《文化苦旅》主要还是袭用了传统小说的技法和观念,并将其大部分渗透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始终充满阅读的张力。从而使读者在接受本书之时不会感到精神上的疲劳。《牌坊》《庙宇》《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但因作者感慨深沉,读来并不感到轻松平淡。《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戏中有戏,奇中有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洞庭一角》《狼山脚下》《西湖梦》有文人人格奇特对立,以及山水对他们的广博包容。至于《柳侯祠》《庐山》《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青云谱随想》《三峡》等大部分篇目,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的种种风流韵事和奇闻轶事,成为文章中一个个兴奋点,不断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组成《文化苦旅》第二个结构要素实则也是核心要素,是作者哲学性的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感慨。余秋雨是位成名已久的理论家,有顺理成章的深厚理论功底,所以立论不俗,每每精辟透彻,发人深省。又因为作者是有感而发的,所以议论起来言之有物,并不空洞晦涩。例如《上海人》,剖析上海人文化品格,作者选择了西方文化的早期倡导者徐光启作为较好的切入点,然后生发开来说上海背江靠海的独特地理条件,以及19世纪中叶以来上海整修半殖民地的历史,以这样高的视点来分析上海文明各种特性自是头头是道,而又发人之所未发。再如名篇《笔墨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分母即作为物质载体的毛笔出发,提出一种“毛笔文化”观,认为古代人的书法与其心姿紧密相联。而既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在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冲击下已日渐萎缩于干枯,那么,尽管书法仍然可以“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而光耀百世”,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失了”。作者为书法所吟诵的挽歌是令人震撼的,但在其冷酷的逻辑推演下,又似乎是不得不令人信服的。
《文化苦旅》的哲学性不仅仅就直接表现为种种议论,更充分表现在作者所惨淡经营的某种低回伤感而又不失雍容克制的哲学氛围中。在《文化苦旅》的每一篇,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着。其基调永远具有学术权威般的居高临下,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时的悲天悯人,并且还夹杂了旧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如此这样一般:
要慢腾腾地快步登山,那就不要到这儿来。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来了,那就认了罢,为沙漠行走者的公规,为这些美丽的脚印。(《沙原隐泉》)
再看看几乎遍布全书的这一类话: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洞庭一角》)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柳侯祠》)
一切都已过去了,不提也罢。(《白发苏州》)
现在有很多文化人完全不知道天柱山的所在,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寂寞天柱山》)
将上述两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是诗化的语言风格。《文化苦旅》很少有让人感到轻松随便的日常语言,全是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认真态度写出的凝重且华丽的句子。这种句子意在配合上述那种哲学家气质,必须与大众化语言隔离开来,而保持几分矜持,几分高深,几分不自然,以及几分头巾气。当然,这种语言风格,当它作为贯穿小说式叙事形态和哲学性文化感叹的工具是,是十分有效的。下面一段触目惊心的文字就证明了作者如何善于将其的表达技巧发挥到极致:
人的生命,能排得这样紧缩,挤压得这样局促么?而且,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啊。一个一度把亚洲搅得晕晕乎乎的民族,将自己的媚艳和残暴挥洒到如此遥远的地方,然后又在这里划下一个悲壮的句号。多少倩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鲜血,终于都喑哑,凝结了,凝结成一个角落,凝结成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是怀抱着茂草和鸟鸣,怀抱着羞愧和罪名,不声不响,也不愿让人靠近。(《这里真安静》)
然而,当这种精雕细琢的诗性语言突破叙事和议论的束缚,企图凸现其自身魅力时,它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废墟》和《夜雨诗意》就是两个失败的例子。作者用诗性语言附丽于既无实在叙事内容,又无连贯性精彩议论的散文空架上,结果使上述两篇成了既无诗味,又不像散文的苍白平庸的散文诗。
余老师身上透者一种文化哲学。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哲学。说穿了,《文化苦旅》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毫无新意的伤感情调。作者写来又写去的,无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峙的尴尬,以及对次而产生的某种难以名状的执着和迷惘。作者从情感上是萦心于中国文化的,但当他以现代目光来审视它时,又身不由己得走向了对它的否定。为了保持自己心里的平衡,余先生将这种矛盾淡化成一种温柔的怜悯,演绎成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情调。尽管这种情调作者已经倾诉得太过于深情,以至达到了滥情和矫情的程度,然而它还是得到了广大看客的喝彩。这并不足以为奇。因为伤感作为一种情感范畴,历来是大众文化的主旋律。伤感究其实质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痛苦,相反,它倒是一种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快乐。一个伤感的人,其神情可能是默然伤神的,但是,当他沉溺于对痛苦的无限夸大和想象之中时,却会感到某种满足。这是痛苦因为转移了确定的方向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分量。作为一位以理论家杀进文坛的散文家,我们有理由以极高的视点来评判余秋雨老师。然后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他并没有把焦点始终瞄准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双重渗透下的自我,更没有将灵魂的解剖刀直避自我;没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撞击历史的铁门,更没有以绝望的呐喊来面对“无物之阵”的挑战。相反,余秋雨老师轻轻宕开一笔,向我们奏起一支支哀婉的挽歌和典雅的安魂曲,使我们始于平静而终于平静。美则美矣,善则未必,真则更是未必。而失去了善和真的美,又能如何流芳于世呢?
“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便形成了一条有效的流水生产线。利用它余秋雨生产了一篇又一篇的文化散文,且被冠以“文化名人”的儒名。当我初读《风雨天一阁》,我回感到别致,但再读《青云谱随想》《柳侯祠》《狼山脚下》《西湖梦》,我就感到了淡而寡味。尽管每一篇单独地看,都可以算是精妙绝伦。这是因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这样的事实让我们怀疑作者会不会像当年的杨朔,在顽固地重复自己。当我们听到作者以悲剧主角的口吻和略带沙哑的低沉嗓音向我们叙述一个伤感的故事时,我们诚然会被这种智者的忧郁所深深打动,然而,当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重弹这类老调子时,我们的阅读本能必然会抗拒。作者的伤感哲学固然提供了文本的灵魂,并倾倒了无数怀旧的心灵,从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异乎寻常的成功;然而也正是这种伤感哲学,成了僵硬干枯的躯壳,封死了通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去路。并使得《文化苦旅》的文本结构因此而失去了自由和随意,失去了弹性和活力。我想,真正炉火纯青的作品达到的境界必定是从容不迫和游刃有余的。
且听众多的呼声“余兮余兮奈若何”!要知道,任何一种风靡天下的时髦都不会持久,任何一个耀眼一时的明星终将成为隔日黄花。伤感固然对于大众文化是永恒的主题,然而,任何一种伤感的固定表现模式却都会过时。如果作者仍在原地兜圈子,而无法突破自我设定的结构模式和情感模式,那么,《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都只是这些模式的延续。纵然他的文笔再精彩,故事再好看,文化感叹再深沉,其真正具有生命里的创作历程又会走多远呢?!


2002.3.18. ~2002.5.31.

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你一之后 我们非朋友 也没有问候
再怎么爱过又怎么样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仇人 然后是陌生人

2002-07-05 05:48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SpecialCoCo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小寒
会员

同意!
都是同一种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
Nothing I can say

2002-07-05 05:49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小寒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SpecialCoCo
会员

呵呵~~~~~~
志同道合啊~
:):)

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你一之后 我们非朋友 也没有问候
再怎么爱过又怎么样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仇人 然后是陌生人

2002-07-05 05:52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SpecialCoCo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晓风残月
会员

每个作家都有其固定的风格,这是必然的
照你这么说,就没有真正的作家了!
象安妮宝贝,她的小说也有其固定的风格,而往往读者喜欢的就是她这种风格,如果改变了,说不定还更让人难以接受呢!!
人都是有其必定的形式,很难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知道,太阳出时
雪人就会融化,
心里虽然会忍不住悲伤,
但我要赶在雪融化之前
热情地拥抱你
大声告诉你:
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2002-07-05 06:32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晓风残月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Zoe
会员

谁不媚俗?

__________________
~~~~~~~~~~

2002-07-06 05:53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Zoe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晓风残月
会员

不知道!!!111

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知道,太阳出时
雪人就会融化,
心里虽然会忍不住悲伤,
但我要赶在雪融化之前
热情地拥抱你
大声告诉你:
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2002-07-08 11:0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晓风残月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Anil.V.J
会员

说不媚俗的人是最媚俗

__________________
Everyday's the same, I feel them merge

2002-07-08 11:50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Anil.V.J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Zoe
会员

right~

__________________
~~~~~~~~~~

2002-07-08 03:45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Zoe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孩子
会员
So...

同一种风格的不断重复并非好事。
优点并不永远都是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
She is phenomenon.

2002-07-09 10:1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孩子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9:06 P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