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格律简说,欢迎初学的朋友们来看(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Xiaowo
会员
格律简说,欢迎初学的朋友们来看(转)

常见论坛中有人问及格律,不知已对格律了解多少?词的格律比较复杂,今儿就先从近体诗的格律介绍起,为初学者提供点常识帮助,格律娴熟者不必往下看。本文观点主要参考王力《汉语律诗学》,有的是我一家之言,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近体诗包括律诗、排律、绝句三种,以律诗的格律最严。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排律无字句限制)、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句数、字数,这个好理解,不多赘述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 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基本上都归入了平声。这就是咱们这里老有人喊“出律”的原因。对此,我认为时代在发展,语音在变化,现代人当然应以今音辩定平仄。对消亡的古入声字只有一一记住,注意不要用来做韵脚即可(在保留入声的广东、福建人读来可能会不押韵)。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
仄。记住入声字后,其余的如法炮制辨平仄。
二、近体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参见偶在论坛发的《也说诗律的平仄规律》一文,掌握了这个办法,就再也用不着去死背什么“平平仄仄仄平平”之类的口诀了。
三、粘对
粘对是近体诗平仄格律中十分重要的格律,必须牢牢掌握。为了讲粘对方便,先介绍一下有关的名词术语。律诗(特别是七律)是近体诗中最复杂的,五言是七言除去首两字,绝句是截律诗之半。就以七律为例。律诗的单句(一、三、五、七句)称为出句,双句(二、四、六、八句)称为对句;每一出句和它的对句合在一起叫做一联。律诗的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颌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近体诗头一句的首二字是平声叫平起,又叫平头;首二字是仄声叫仄起,又叫仄头。因近体诗的第一个字除五言“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外,全是可平可仄的,故判断某首诗是平起还是仄起,只消把着眼点放在开头一句的第二个字,第二字是平声就是平起,第二字是仄声就是仄起。
“对”,是指各联内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对,就是对立、相反的意思。即是说每联的对句和它的出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反或者是相反的类型。近体诗如果首句入韵,那么第一联对句的平仄就不可能和它的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因为末一字都要入韵,必然都是平声字。但总的来说是相反的类型。
“粘”,是指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粘,就是粘合,把几联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联对句的平仄是相同的类型。当然,对句要入韵,出句不入韵,虽则相粘,平仄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总的说来是相同的类型。
近体诗不遵守“粘”的格律叫失粘,不遵守“对”的格律叫失对。粘对虽是重要格律之一,但为了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也可突破这个格律的束缚,故唐人近体诗中失粘、失对的情况都有,相比之下,失对远比失粘为少。必须注意的是,近体诗偶然可以失粘、失对,但就每一句而言,一般必须符合平仄交替的特点。
四、避孤平,讲拗就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五、平仄的变格
在写作近体诗的过程中,能够遵守诗律要求的平仄格式固然很好,但有时实在无法完全依照平仄格律,不得已就只有改变诗律规定的平仄格式,这就是变格。孤平拗救当然也是一种变格,那是入韵句子的变格,已有专门名称,这里说的变格,是专指近体诗不入韵句子的变格。
不入韵的句子,不管五言或七言,只可能有“仄仄”收尾和“平仄”收尾两种形式。
“仄仄”收尾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在具体作诗中,一三五不论,可平可仄。即使象这样放宽了,有时还是不能完全依照这个格式,于是古人创造了变格:五言变成二、四字同平,即把五言句的三、四字平仄对调;七言变成四、六字同平,即把七言句的五、六字平仄对调。变格之后,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在是可平可仄的了,而只能用平声字。这种形式的变格,以近体诗尾联出句为常见。
“平仄”收尾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在实在无法完全遵守诗律的情况下,可以变格:五言句将第四字从平声改为仄声,变成二、四字同仄,七言句将第六字从平声改为仄声,变成四、六字同仄。这样变格后,五言句可能出现五字全仄,七言句可能出现七字六仄的情况,平声字太少,于是只好在对句来补偿。因此,这种变格有附加条件:变格后,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就不能可平可仄,而必须用平声字。如“野火烧不尽”,“不”字是入声,故对句“春风吹又生”第三字用平声字“吹”来补偿。
六、可平可仄和三平调
从前学诗人有句口头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今天还有人袭用。是说七言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不拘,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动。这话有对的一面,也有不对的一面。因为,它不能完全概括近体诗平仄格律的可平可仄问题。
其实唐人作七言近体诗对第五字的选用是比较严格的,一般不轻易更动第五字的平仄。当然,在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中,第五字的平仄也确实不能更动,否则就会出现“三平调”:句子入韵句子结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就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体诗的专用形式,近体诗一般是忌用的。同理,五言近体诗“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也不能换用平声字。在这种情况下,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就不能“不论”,不仅要“论”,而且要“分明”。
讲孤平时说了,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五言“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不能换用仄声字,否则就犯孤平。在这种情况下,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也非“论”不可。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的第一个字。
所谓“不论”是有条件的:七言第三字、五言第一字的可平可仄以不犯孤平为原则;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的可平可仄以不出现“三平调”为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说“一三五不论”。不入韵的句子无所谓“三平调”和“犯孤平”问题,因此“一三五不论”这句话对不入韵的句子是适合的。但这样“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就完全有可能出现七字六仄的情况,因为仄声字太多会影响音韵效果,于是针对于此又出现了一个附加条件:虽然一、三、五字都可平可仄,但三、五字不能同仄,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必用平声,第五字用仄则第三字必用平声。这点希望初学者注意。具体作诗时,在可平可仄的地方多用平声字好些。
通常情况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在变格的诗句里,变的恰巧就是第四字或第六字的平仄,因此,这句话也有不完全的地方。

用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关于不准出韵的问题,我认为不能绝对化,就是唐诗也有出韵的。如李商隐的七律《茂陵》中“梢、郊”属“下平三肴”的韵,“翘、娇、萧”属“下平二萧”的韵,系邻韵通押,也就是出韵了。到了宋代,首句用邻韵简直就成了风气,往后,出韵的情况就越来越多,尤以清代龚自珍的绝句最为典型。
现在学写近体诗的人能够按照平水韵押韵,那当然是很好的。众多的汉字在平水韵中具体是怎样归入不同韵部的,也就是每一韵到底包括哪些字,恐怕谁也记不住。当然,有《诗韵合壁》之类韵书的人可以临时翻检,但是有这类工具书的人毕竟不多。因此,要求现在学写近体诗的人仍要百分之百的按“平水韵”来押韵,那根本是不现实的。唐宋及以后的一些近体诗已经冲破“平水韵”的限制,今天为什么不可以冲破这个限制呢?语音是变化发展的,有些字唐宋人读起来它的韵母是有差别的,故在诗韵中列入不同的韵部,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读起来则完全一样了,既然如此,让它们彼此押韵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天的近体诗是可以大致按现代语音来押韵。只要在听觉上和谐即可。我是革新派,有不同意见的尽可以自己保留从古罢了,莫指责别人。另外,已转入平声字的古代入声字,就是在今天诗律放宽的情况下也最好不用来押韵,因为在保留入声的地方有的读来会不押韵。

对仗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要求出句和对句在词性词类和句型上要两两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律诗的颌联、颈联必须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确有只颈联对仗的例子,这有两种情况:1、唐初律诗未完全定型,这不足为据。2、盛唐以后律诗定型了,但因唐以前古诗本不要求对仗,故有的人要故意稍存古法,有意让颌联不对仗,以示高古。这是个别现象。
对仗有工对、借对、流水对之分。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式。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来不相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席”,“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流水对。正因为流水对是用两句话表达一个意思,所以一般用在尾联,以便收住全诗。
律诗一般只要求颌联、颈联对仗,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诗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我认为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而且应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哎,打字打了三个多小时,手都酸了。我不讲词律曲律了,太复杂,自己翻词谱吧。如果没有《词律》、《北词广正谱》之类的工具书,将一些有代表性的词、曲熟读记牢,也不失为掌握词谱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2002-06-03 10:59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Xiaowo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飞麟
会员

复杂,能把中国话上海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在路上……

2002-06-15 11:3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飞麟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Zoe
会员

服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
~~~~~~~~~~

2002-06-23 07:23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Zoe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Timmybing
会员

爽,全掌握了

全明白了,但还有个小问题

你能简单的再介绍一下什么叫> 格律简说〈

__________________
转眼已近十年

2002-06-24 08:50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Timmybing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Xiaowo
会员

对了,我忘了说,原帖里的每一个字我都原封不动地转了过来,也就是说,我转的是转帖
那坛子里诗歌版分为“现代诗歌”和“古韵幽幽”(好象是那个幽吧),我觉得现代版里的东西没什么像样的,古韵里倒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

2002-06-25 10:00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Xiaowo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Timmybing
会员

学习学习再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
转眼已近十年

2002-07-05 07:2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Timmybing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小寒
会员

格律之类的,我以前看过--我是说,在看了那些东西以后十分钟,我就再也不想去看它了

__________________
Nothing I can say

2002-07-05 09:50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小寒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Vivian-Fei
会员
这么长

好麻烦的

2002-07-05 02:21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Vivian-Fei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小寒
会员

的确让人看了火大!

__________________
Nothing I can say

2002-07-05 04:41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小寒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冷云
会员
不必火大

这是没理由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格律诗。那时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特别是那首:“美人卷珠廉,深坐蹙额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后来喜欢上了词。这次是李清照。我老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有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我觉得她老公是个十足的混蛋。

再往后就是现代诗了。无拘无束的。可以很自由地写很多东西。

至于现在嘛。
则只有看的份了/
已经没感觉了。
看什么都一个样。

有时候看完一个故事,问起别人有什么感受。我往往会感觉到吃惊。会这样吗。
我老觉得那是在骗人。

也许我真的老了/

__________________
努力中~~~~~~~~~~

2002-07-12 09:04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冷云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12:19 P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