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从《相约星期二》看死亡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超级鸭子
会员
从《相约星期二》看死亡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相约星期二》讲述的。
老人是莫里,年轻人是作者,联系的纽带是人生课。人生课的开始是面对死亡,人生课的过程是走向死亡,人生课的结束是完成死亡。
离开我们的是莫里教授,一个讲出真实的可爱老人。
莫里讲述的人生很全面,死亡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莫里在他的课程中,没有可以突出死亡的重要性,死亡既没有被放在第一课,也没有被放在最后一课。但是,如果,你把莫里教授也看作是课程的一部分,你也许会感到死亡是整个人生课的生命线。也许,没有死亡,莫里的人生课不会如此华彩,让人感动。
死亡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既让我们牵挂,可一旦走到眼前,却没有人不想把它赶跑。在这徘徊间,死亡就在我们的心上打了个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可以很轻松、潇洒,但是想到心上的那个结,我们不得不承重。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原本很纯洁,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心灵会染上罪恶的污点。正因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显得宝贵。也正因为生命的宝贵,我们才格外珍惜。格外珍惜的结果是,死亡左右着我们的生活。
莫里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余秋雨教授对“误导”的解释是: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我以为,这种误导不是文化和教育的过错,而是生命的必然。因为我们恐惧死亡,所以一切为了活下去。在死亡不可抗拒的威胁下,还有谁能有工夫去思考人生其余的问题?有,还是莫里。
莫里不必担心死亡的威胁,他已经解开了心头上的那个结,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死亡的判决书,只不过是缓期执行罢了。世界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莫里的特别在于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放弃了生命,也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抓紧时间享受生命。他在思索,为那些还活得好好的人思索,为那些没有类似境遇的人思索。他需要把思索的结果告诉世界,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哲人培根也思索过死亡,他在《论死亡》里写道“:最美的圣歌乃一个人实现其高尚目标和期望之后所唱的那首,‘主啊,现在请让你的仆人安然离世’。”我当时读到这里,很是激动,这是多么波澜壮阔的死亡。然而,面对莫里,我觉得培根对于死亡的看法有些主观。毕竟,莫里在思考时,距离死亡比培根更近。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不需要任何的映衬。古人认为死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好象世界上没有其它的死亡。用莫里的观点,平淡的死亡是崇高的。泰山与鸿毛是相对,死亡并不会因为重于泰山而迟到,也不会因为轻于鸿毛而早至。
莫里与作者讨论,如果他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最后的安排是极其普通简单的,简单的令人感受不到这一天的珍贵。这也正是这一天的真正意义。重于泰山,是我们人生应该追逐的目标,可是不应该是我们自己思索的。因为这样,将始终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直面人生。
《相约星期二》是莫里帮助我们摆脱死亡威胁的奉献,尽管他无法赶走死亡,但是他却告诉了我们在死亡没有来临之前应该怎样对待人生。无视死亡,可以斩断我们心灵上罪恶的根源,可以使我们漠视眼前的利益之争,可以使我们静下心来考虑那些大问题。没有死亡的人生虽然完美,却是残缺的。所以,人生不能没有死亡。可是,我们的心中可以做到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有人做到了。莫里把他的思想与我们分享,解脱我们心灵上的束缚。
《相约星期二》里的人生很精彩,因为它值得我们借鉴,它是我们的理想。
《相约星期二》更精彩,因为这是一个老人在帮助我们摆脱死亡,达到理想。尽管这位老人已经离开了。





2001-04-07 09:01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Penny
会员
从《相约星期二》看死亡

死亡还是很完美的么
一种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
你站在风中,你是自由的,我决不强求。当你将离别在我手心,我听见爱被捏碎的声音

2001-04-07 10:23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10:39 A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