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茗思.茶性 (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萝叶
会员
茗思.茶性 (转)

如果说,西方文学是一杯浓香、醇厚的咖啡;那么,中国文学则是一壶清茶,惟有清茶一杯才是最淡雅的回味。不过,由于煮茶人的不同,这“茶”也会泛出不同的味道。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味道:有的人嗜之如命,有的人却难以接受。而徐志摩恰恰就是这种味道的酿造者。

历来,徐志摩就是文坛上极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徐志摩只是一个普通的情诗诗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毕生追求完美之人。而一部名为《人间四月天》的电视剧则将徐志摩塑造成了一个热衷于女色的浪子形象。凡此种种,都充分地显示了,徐志摩的确是一位“很有意思”的文人。

徐志摩的诗歌成就自不必细谈,最起码他带动了当年的北平,确立了一种文风。但徐志摩文字中所蕴涵的“酸”,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读徐志摩的作品常有用电脑编程的感觉:千篇一律的语气,华美的修辞,创作出了极有浪漫色彩的诗文。在徐志摩的作品里,涉及最多的仍是一些“离别”“爱情”之类的内容,诸如给陆小曼的《爱眉小札》,以及据说是写给林徽因的《偶然》等。诚然,我们绝不能强求徐志摩也如鲁迅先生一样写一些战斗檄文,但毕竟徐志摩所处的是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但从他的诗文里,你绝不会嗅到一丝火药味,仿佛他是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

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人生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尽管只是徐志摩答复梁启超信时的一句话,但不难看出,徐志摩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以及过于追求完美的心境。

诚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但个人的气质,却造就了他作品中难以挥去的“酸”。



相形之下,五味中最易被人们接受的就是“甜”味。而在中国文学中,这种醇和甘浓、馥郁持久的“爱的哲学”也极为受宠,而最为突出的就是冰心老人。

柔和细腻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清朗明丽的语言,是冰心作品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冰心的散文,诗作,或是小说,你都会沉醉于那醉人的甜蜜。而这种“甜”,却不是浓郁得让人发腻,它更像一泓清泉,干洌而清醇。

冰心的作品情为心动,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人的装腔作势和陈词滥调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它不是号角战鼓,缺乏使人感奋的声响,但它却像洞箫、短笛,用清甜的声音去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



旧中国充满了辛风苦雨,自“五.四”以来,即有一大批关于展现劳动人民疾苦的作品涌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老舍的《骆驼祥子》。

在小说中,所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时代与个人”的悲剧,祥子是旧中国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形象。但这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平静得甚至单调的叙述里,一副《清明上河图》般的贫民生活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

不过,这种“苦”味或许不太迎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思想,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看看改编的影视作品足以。



提到这种文风,恐怕无人不会想到鲁迅先生。尽管人们总爱将先生塑造成一个战神形象,但我更愿相信先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偏爱辣味的人。

读鲁迅的作品,你能分明感受到辣味。他敢骂,骂一切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敢恨,恨那个吃人的世界。他笔锋辛辣,嬉笑怒骂皆文章,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始终保持着异常的清醒,辣得何等酣畅淋漓,何等振聋发聩!

诚然,先生远没有徐志摩的浪漫潇洒,也没有周作人的沉郁随意。但倘若当时仅有一些风花雪月的文字留下,那么,那个时代对今天的我们仅仅是一具时间的躯壳而已,毫无意义。鲁迅就是鲁迅,难以想象,作为一位作家,不关起门窗力图“传世”之作,而把大量尽力转移的政治撕杀中。这就是先生,这就是先生的独一无二。

然而,我们今天又听到有人指责先生峻刻而不够宽容,偏颇而不懂生活。难道面对邪恶,也需要宽容和理解?面对横暴,一味退缩,能叫真正的生活?这种对先生轻薄地指责的人无疑是一种情形的麻木,麻木到泯灭了良知与争议。难怪先生在多年以前,就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是我最偏爱的一种风格。它有“甜”的温馨从容,又不乏“辣”的讽刺幽默。集此种风格于大成者,莫过于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被誉为我国的“文化昆仑”其学术论作《管锥编》已被公认为权威论著,而真正让人了解钱钟书的,却是小说《围城》。

《围城》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再平常不过的人生:求学——求职——结婚。但它却用幽默的语言揭示“人生如围城”的道理。在书中,寻常的万事万物在钱钟书的描述下,被揭露了更深的含义,同时也染上了一层喜剧色彩。

“咸”的特点是幽默。钱钟书作品中最突出的是诙谐的描述和令人叫绝的比喻。在钱钟书的散文中,这点尤为突出。譬如《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中,用绝妙的比喻对30年代的文坛现象做了一番检阅,语言犀利却极通人情。

而今,有人则认为,钱钟书同余秋雨一样,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作品中过于“掉书袋”。的确,在阅读钱钟书的作品时,会发现作者旁征博引,但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精通六过语言,对中外文化都深有研究的学者来说,作品中的引经据典,是丰富内涵自然而然的流露,是厚实的文化积淀溢出的一小部分,就像从门缝里透出灯光,照亮别人,也温暖在黑夜里独行的人。这是余秋雨难以望其项背的。

后记

正如茶有上百中一样,中国文学的味道又何止上面五种。《茶经》有云:“精茗蕴香,借水而发。”。作家是煮茶人;而作为读者,不仅是品茶者,同样也必须是水,才能感悟其博大精深。

__________________
末班车回家,雨一直下.整夜忍的泪,它不听话.我不想去擦,就这样吧!那这些年的专心无猜,你只当我是朋友吗?我以为雨声会遮住你的回答,它却那么的清楚!让这个你曾深爱的男孩,一夜长大,一夜长大……

2003-08-06 07:01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萝叶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2:29 A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