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浅析晏殊词中的愁绪的原因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小村村
资深会员
浅析晏殊词中的愁绪的原因

02制片 范侃
晏殊作为北宋的文坛领袖之一,对词的影响,尤其是令词的影响非常的深。他的词“温润秀洁”(1),“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2),为历代学者所赏识。但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他的词中流露的愁绪,历代学者也纷纷表示出不解和疑惑。
纵观晏殊生平,遭会两朝,少年早达,历遍华要,跻登两府。他一生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及刑部尚书等显赫官职,倾权当时。其所经历的仁宗年间,国家昌盛,内外平安。从常理上说,他并没有悲伤和愁苦的理由,但是看他的《珠玉词》,136首中,除去大约一半左右的祝寿词和赠妓词之外,有三分之一是关于闲愁,怀人和感世怀伤,以及对人生充满无奈,只好及时行乐的消极内容。因此历代评论界颇多微词,认为晏殊思想浅薄,无病呻吟,词中愁苦多为“政治上的无所作为和精神上的空虚”(3),这样说其实是不够体恤,也是不够客观的。透过晏殊的生平文字,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快乐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在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些无法倾诉的痛苦,正是这些隐痛成为了他词中愁绪的根源。
长期以来,文学界似乎一直接受了一种传统:有史无情是史官所长,有情无史乃诗家之风。因此历史的记载往往纪录的是人物的外在事迹,而往往忽视了其丰富的心灵世界,却不知心理的感触才是其外部的出发点。
看晏殊的政绩,一生平淡,毫无突出。虽然史书中记载他“赋性刚峻”(4),但从有关的资料来看,他在政治上一直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淡泊和平和的态度。可以说虽然位居高职,而且是政治的核心人物,但他仅仅起到的是一个把那些门生汇集在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所作的,仅仅是定期的召集这些文人进行一些风雅的聚会,联谊他们之间的友情。从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注重个人情感的人。这为他的细腻和敏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源泉,也是形成他词风中愁绪的一个主观因素。而相对的客观因素则是他的长期身居高位,造成的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和失望。他从十四岁入朝,到六十四岁去世,整整五十年间,经历无数官员更替,韩琦,富弼,杨察,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张先,宋祁等诸多名士皆是他提拔而来,却又看着他们纷纷离己而去,无数次的感慨终于形成一种情结深深的刻在他的体内,渐渐的把对身边官员的升谪看淡,进而凝成一种无奈和悲苦。但他的这种俯视群臣的地位又让他有一种恬淡的气度,把这种本是人间苦闷的愁思化为一种事不关己的闲愁,继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来,终于成就一派词风。正如郑骞所说:“《珠玉祠》清刚淡雅,深情内敛,非浅识所能了解,近人遂有讥为‘身处富贵,无病呻吟’者。不知同叔一生,亦曾屡遭拂逆,且与物有情,而地位崇高,性格严峻,更易孕成寂寞心境,故发为词章,充实真挚,安得谓之无病呻吟”(5)。
这种情绪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北宋文人特有的通透和豁达。它的出现可以说一种历史的必然。当时正处于宋朝初年,不同于唐时的三教互斥,释道儒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就是后来被程颐,朱熹等人发扬光大的理学。理学讲求严谨和自由的并存,一方面在孔孟之道的基础上规定了士大夫生活行为的准则,另一方面又把道家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借鉴过来,允许并鼓励士人在入世的积极中怀有一种自由的心态。这种整合性,“为士大夫消减社会责任和政治义务所带来的压力,求取内心的适宜于自足、自由,提供了精神支柱。”(6)晏殊当朝之时,这种学术虽然在官方未成体系,但是,在民间已经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他们颇为自觉地把理学精神的枷锁套在自己的身上。可见,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束缚,是一种平和的压抑和限制,让人们把忍耐当成一种约定俗成和行为楷模。
理学的基本思想是“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与夹杂者。”“私欲尽净,天理流行”(7),这显然同晏殊严峻性格下的重情理而带有一种惜亲朋,怜同僚的人生态度是相违背的。当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一个个离开的时候,介于思想的压抑,又不能流露,他只好求助于他的词作为发泄的途径,才有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的感慨。这显然是一个文人对于世态的一种有苦难言的倾诉。
对于理学对人情感的抑制可以从晏殊之后几十年的秦观身上找到一个鲜活的例子。“程伊川一日见秦少游,问:天若有情,天也为人烦恼,是公词否?少游意伊川赞之,拱手逊谢。伊川云:上穹尊严,安得易而辱之!少游惭而退。”(8)秦少游仅仅的一句天若有情已遭到程颐的如此批评,那晏殊的对于世事变迁,尤其是对朝廷里人臣的感慨又怎么敢随便说得出口。幸亏词在当时,作为一种不登大雅的诗余游戏,可以排遣他的心绪,于是在诗文中不敢提及不愿流露的愁思离恨,尽付词曲,借《花间词》留下的秀柔标准,抒心中真挚情怀。其实,这也成为了当时士大夫的一种流行方式。就如张玉璞先生所说的“宋人既为理所困,又为情所役,表面上越是循规蹈矩,道貌岸然,内在的压抑就越是沉重。但滔滔汩汩的情欲之流总得有个宣泄的渠道。于是,‘专主情致’且尤其擅长抒写幽微情绪的词,自然便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最佳选择。”(9)
细看晏殊的词,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均体现在他的闲情词中。一种是对时序迁移的感伤。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那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首词看起来说的是时光的流逝,人的一种心态。但是仔细看其中的词句,“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似乎都隐喻了他对于朝廷内人员变迁的看透,而这种看透恰恰变成一种在理学上无法通融的愁绪流露在词中。可能作者本身也没有真的就事论事,确切的就是因为某个政事发出此等感慨,但能让作者有如此参悟历史宇宙的感觉,看尽政坛的起伏变化,不能不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纵观晏殊一生,实在找不出其他的原因。正如赵尊岳在《〈珠玉词〉选评》中所说:“晏无所不足于身世,其所以寄不足之情于词者,惟时光之易过与离别之难堪耳,此首泛述时光,却能回肠荡气。”(10)内心的细腻和身居高位的感慨恰是他产生时光之易过和离别之难堪的原因,而理学的压抑则促使这种情感以词的方式宣泄。
另一首,同样是他的名篇踏莎行,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小径红稀,芳郊绿野,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写暮春的闲愁的词似乎更能让人联想到政治——那种对于很多事情的无奈和感慨。在这里我要声明一点的是,所谓联想到政治,并不等同于联想到党派斗争,或是强加上某种含义,我所指的,仅仅是政治是产生是词中愁绪的原因,我们在词中可以隐约见到一点点影子,而词的本身,是与政治无关的。清黄苏认为“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东风’二句,小人如扬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11)过于吹毛求疵,显然不合词人本意。但是,这种心态的形成确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的。“斜阳却照深深院”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小心谨慎的心态和自我封锁的状态,“可以说,晏殊的这类词中的孤独寂寞的轻愁,正是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不自觉流露”(12)
闲情词中的第二种是惜别伤感,相思怀人。这种词在晏词中的比例很大,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临江仙是一首比较能反映出他的心态的词
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多是凋零。与君相见最伤情。一尊如旧,聊且话平生。 此别要知须强饮,雪残风细长亭。待君归觐九重城。帝宸思旧,朝夕缝皇明。
这首词可能写得有些朴实,并不符合晏殊的珠玉风格,但是此种流露的款款深情,让人感到这首沉郁之作的力度。在晏殊的晚年生活中,曾被罢相外放,在这期间,他遇见了旧时的朋友,不禁感慨万千,流露出的深厚情谊,其实也是作者本人敏锐的外化,只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久历人世沧桑,伤感中透出了温和的祝愿。
玉楼春是另一首怀人相思的词,比起上面一首的沉郁,这一首要轻快的多,也敏锐的多。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首抒情小词通过爽快决绝的情语打动人心,有思致,有感染力,却又可以清雅含蓄,含蕴无穷岁。虽然受李后主“一片放心千万绪,人间每个安排处”的启发,但心灵体验确是作者自己的,因此感人至深。明朝李攀龙说:“春景春情,句句逼真,当压倒白玉楼矣。”(13)可以说晏殊身上的这种对朋友和情人的真挚感情,这种细腻的心思,才造就了他的闲情词中的淡淡愁绪,因为只有这样细腻真实动人,才会对生活的起伏变化又深刻地反映,才可以把这种变化体现出来。
闲愁词的第三种是对世事伤感的麻木,主张及时行乐。这类词很多人认为带有很重的颓废主义色彩,但是,我认为这种词恰恰是晏殊词中愁绪的最直白的解释。在经历了对时光的数不清的感慨和对友人与爱人无数次的怀念后,晏殊的及时行乐实际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对抗,而不是放弃。这种对抗体现在他对理学的蔑视,而理学的思想是他会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一个社会原因。因此他的行乐往往是带有了极重的愁绪,换言之,真正快乐的人又怎么会劝谏行乐,只有苦闷的人才会把这个当成麻痹自己的借口。
让我们看一首他的木兰花
帘旌浪卷金泥凤,宿醉醒来长瞢松。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 美酒一杯谁与共,往事旧欢时节动。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谏役梦。
这首词中的“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句,也出现在了另一首很著名的浣沙溪中
一向光年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叶嘉莹先生对于这两首词有着精妙的见解,她认为“它所给予读者的,除去情感上的感动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所在。”(14)
其他的诸如“劝君看取名利场,古今梦茫茫”(《喜迁莺》),“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木兰花》)写出了对于客观事物的变化无常和反复的情感挣扎。不仅感慨万千,充满了时光不复,物是人非的伤感和纵情风月,及时为欢的情绪的矛盾。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是作者一生境遇和表面繁荣实际已经虚弱的时代趋势的折光反映。在这类词里面,愁绪表达得最为隐秘,同时也给理学的束缚最严厉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词虽然在艺术成就上不及前两类细腻,却是前两类词孕育出的晏殊特有的雍容抗争精神的最强音。
在整个珠玉词里,有一类很特别的词值得一提,就是赠妓词或是赠美人词。这类词对女人的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香草美人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是一种逆用的香草美人。比如这首浣沙溪
阆苑瑶台风露秋,整鬟凝思捧觥筹。欲归临别强迟留。 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此时情绪悔风流。
在传统诗词中,香草美人常常是作者的自比,而这种自比往往带有一种很重的自怜的色彩,是一种变相的对君王诉苦的形式。但晏殊的情形与这种被冷落的文人不同,他一生被宠爱,只有他冷落别人,没有别人冷落他,因此他的词中的这种变体,也是他的地位所决定的,而这种地位对于他的词的重要影响,则是前面一直强调的问题。这这类词中他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去体会那些失宠的人的心态,并赋予了那些人极高的情操,从中可以见到晏殊的内心对这些人的爱慕,也可以想出他对这些离开他的人的留恋。
理学的影响和其自身及环境的因素是晏词中愁绪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宋代文人的二重性在他身上的体现。这种二重性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矛盾,而实际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北宋社会在仕进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每年进士的招收达到几百人,相对于唐朝的一年二十多个人的状况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政府严厉打击门第贵族观念,出身对于科举完全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宋朝的官员很多都是平民出身。这使宋朝文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些读书人依靠个人的能力被选拔起来,所以他们又反过来强调自己与普通市民不同的一面,他们常常有一种自己是被选拔出来的自我感觉,而形成这个自我感觉中心的是符合古典的伦理生活。”(15)这种跳跃在不同阶级间所引发的两种人格的斗争构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二重性。尽管他们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平民的很多东西还是深深的根植在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不想被贵族的情绪束缚住,他们想继续保持产生自己的土壤中的平民的性格,因此他们一面创作诗文这种严肃的作品,一面尽情地在词中表达原本是平民阶级,不想受理学影响和操纵的情绪,愁苦自然而然的因为阶级的变动成为表达的首选。而士大夫的身份又会让他们在表达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措辞,以符合他们的身份。这一点在晏殊身上尤其明显。我们通常会用“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评价他的高雅;但是换一个角度,这也是他的虚荣和妄想摆脱自己的平民出身的暗示。在这种心态下,它的两重性必然会体现的淋漓尽致,词风中流露的隐隐的愁绪也就不足为怪了。
关于晏词中愁苦的流露,还有最后一点,我认为,就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对降职的恐惧。据史书载,晏殊在这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作为,他的长处是教育和娱乐。因此,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上,恐惧成为了他内心的烙印。从他为皇上写的数不清的寿词贺词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这种恐惧也让他看到别人的离去时,有着深深的担忧,这也就是他对别人的身世变动发生感慨的原因,从他的眼中,看到的别人的下场可能就是未来的自己的结局,因此才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才会有那种让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愁。
有一首词可以很大程度的体现晏殊的这种心态。
山亭柳
赠歌者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又是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首词从内容判断,应该是他在晚年被罢相外放西北时所作。整个词的风格大变,不同于他的圆融平静,清疏旷朗,而是声情激越,刚开悲凉。历代评论都解释为他性格中刚峻的一面,但是我想我们该结合大晏的生活经历和以前的词来看。他的这首词其实是表现了他所一直担心的事情出现后的反应。歌者仅仅是一个代言,他是在写给自己,为自己诉不平。而如此强烈的反应,在垂暮之年却不同于他平时词风的温和,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担心其实是在心里压抑了很久,而才有了释放的机会。也正是这种担心,把他的词中融进了很多无奈和忧虑,和着现实的影子,让我们有了繁华表面下的闲适之感。当时,也就是这种种原因,让我们可以在心里理解晏殊词的真挚,这也是晏殊词流传的原因。
总结起来,晏殊词的愁绪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理学束缚下细腻的内心和身居高位所形成的对世事的看透,文人的二重性对于身份的质疑和无法抛弃以及长期以来对自身位置的不稳定的忧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晏殊,他的词风的形成带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和代表性。在他之后的欧阳修,张先和晏几道等人词里蕴含的悲壮其实和他同出一辙,但是多了一份对于世态的感慨和仕途的不顺的郁闷,然而从心态上来说,他们属于同一个时代的精神结构中的相似的一点,对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同的横断。,因此,可以说晏殊只是他们中把悲愁隐藏的最深最好的一个,而本质上他们是属于一样的。


注:
1,(1)[宋] 王灼 《碧鸡漫志》
(2)[宋] 李之仪 《跋吴思道小词》
(3)柏寒 《二晏词选》前言部分
(4)[清] 纪昀等 《珠玉词提要》(《四库全书总目》)
(5)[近人] 郑骞 《成府谈词》
(6)张玉璞 《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7)[宋] 朱熹 《朱子语类》
(8)见《瓮牖闲评》
(9)张玉璞 《浅酌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
(10)见《词学》第十七辑
(11)[清] 黄苏 《蓼园词选》
(12)孙望,常国武 《宋代文学史》
(13)[明] 李攀龙 《草堂诗馀隽》
(14)叶嘉莹 《大晏词的欣赏》
(15)[日] 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史》
2,整个文章中的部分诗词鉴赏参阅了叶嘉莹先生主编的《晏殊词新释辑评》及《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宁宗一先生的《关注古代作家的心态研究》和张晶先生的《“文人心态”的诗学维度》两篇文章中的部分观点给了文章一些启发,特此注明。

__________________
蓝色的头像,清澈的可以倒映出忧伤

2004-04-15 08:54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小村村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嘿嘿
会员

早就知道你不是吃素的
寒~~~~~~~~

__________________
那时的情感好比一口水塘在烈日暴晒下已经枯竭了.记忆急剧衰退,视野无限延伸,象傻瓜相机一样全是实的-你能想象整个世界作为一幅穿透一切,不是切,不是叠画,是由点到面,由凝聚到扩散象涟漪那样,并再次凝聚,再次展开无比宽大无比巨型的画面全是实的吗?没有东西可碎,作为一个整体.你只会喜悦,水晶一样削不起皮儿,刮不出褶儿,吹不乱毛儿.抠不出丝儿,挖不出眼儿,踹不翻,推不倒,掐不下来,整栋的,瓷瓷实实的,有点凉,稳稳当当的喜悦-我把你雕刻在喜悦中.

2004-04-15 10:10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嘿嘿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龙虫并雕
会员

汗!这么长一刚

__________________
平生最恨———小城市的时髦姑娘。

2004-04-16 03:55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龙虫并雕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龙虫并雕
会员

细看晏殊的词,对于这种情绪的表达,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均体现在他的闲情词中。一种是对时序迁移的感伤。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那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是晏殊还是李后主的好象还没有定论

__________________
平生最恨———小城市的时髦姑娘。

2004-04-16 03:58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龙虫并雕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贪心
深资会员

请每段开头空两格

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们发情的时候
别把我们当人

2004-04-16 06:16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贪心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小村村
资深会员

但是大方向还是晏殊拉
对吧
而且,晏殊和李后主的纠葛倒也不是什么主要问题
因为晏殊词学冯延祀,冯李两人的差距还是满大的
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
蓝色的头像,清澈的可以倒映出忧伤

2004-04-16 06:14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小村村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龙虫并雕
会员

猛的想起,是传李璟所作,不是李后主。见陋了。

__________________
平生最恨———小城市的时髦姑娘。

2004-04-16 08:28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查看龙虫并雕 的IP地址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1:14 A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