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注册个人资料论坛选项悄悄话搜索在线会员日历帮助退出 收藏 | 设为首页

ASWECAN ASWECAN > Wicretrend > 文字 > 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马克义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
主题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Luisborges
资深会员
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马克义



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马克义



  一、市场需要"主动使用自己"的人

  1.市场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市场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概念之一。今天,人们的任何活动,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已经离不开市场。尽管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已经和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市场仍然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市场仍然只是人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把市场仅仅理解为经济概念或经济活动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市场,既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活动。市场是什么呢?市场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拥有一定的资源,如体力与体质、知识与技能、金钱与财富、道德与荣誉等。我们可以将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相对地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非人格化的物质文化财富;一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可以用价值标示的、人格化的道德荣誉观念。市场,就是人们相互交换与交流各自拥有的资源的场所。人们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投入市场,通过市场的交换与交流为他人服务进而得到他人的回报。人们通过市场交往得到的他人的回报,也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能够用金钱衡量的、非人格化的物质文化财富;一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可以用价值标示的、人格化的道德荣誉评价。在现代生活中,任何人所拥有的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才能产生社会作用。任何人所拥有的资源,只有在产生社会作用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物质或精神财富。市场,一方面使人们各自拥有的物质文化财富得到极大的社会运用,促进了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各自不同的道德荣誉观念得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促进了社会道德荣誉观念传播的多样化、共同化。市场一旦形成,就超越了任何具体的个人,成为凌驾于任何具体个人之上的庞然大物。任何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离不开市场。离开了市场,任何人都无法生存与发展。市场就是我们的生活,法治的市场就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的田野"尽管是值得留恋的童年梦幻,但它毕竟已经成为过去。中华民族的未来,再也不可能是"希望的田野",只能是法治的市场。

  任何人要通过市场交往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市场。在市场生活中,任何人都不会把自己的市场拱送他人,任何人都不可能靠他人为自己创造市场。任何人的市场都要靠他自己去创造。任何一位经理都不会也不可能告诉营销部主任怎样制订销售计划、怎样管理部下。怎样制订销售计划、怎样管理部下,正是营销部主任自己的工作。同样,任何一位营销部主任不会也不可能告诉推销员怎样推销产品。怎样推销产品是推销员自己的工作。任何人在市场中都必须"主动地使用自己"。你不会"主动地使用自己",最终就不会被社会使用。市场只需要"主动使用自己"的人。保守地、被动地、一成不变地等待政府分配或他人安排市场的人,是不可能主动地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历程的。不会"主动使用自己"的人,最终是要被市场淘汰的。只有"主动使用自己",才能主动地为自己创造市场。在这里,怨天忧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市场。政府为公民维持秩序,公民为自己创造市场,这就是市场生活的法则。

  2.主动创造市场需要主动开放的思维

  市场交往只有两条准则:自由交换的准则和平等交流的准则。自由交换的准则用于任何能够用金钱衡量的物质文化财富的交换;平等交流的准则用于任何不能够用金钱衡量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交流。市场交往除了向人们提供这两条准则之外,不再向任何人提供其它的东西。市场不会告诉任何人怎样生活。它既不告诉任何人什么叫自由交换,也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叫平等交流;既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东西可以用金钱衡量,也不会告诉任何人什么东西不可以用金钱衡量。任何人都只有在通过市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体验自由交换和平等交流的涵义,体验金钱与价值的涵义。任何人在市场中不与他人自由交换和平等交流,迟早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市场是人建立起来的,离开了人,任何市场就不存在。人们在市场中的交往是动态变化的。在市场中,物质文化财富的价格是时刻变化的,人们的道德价值精神观念也是时刻变化的。任何参与市场的人,都只能自己去把握市场交换与交流的价格与价值。市场不会告诉你他人的价格和价值,任何人都不会告诉你这一切。在市场中,任何人都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去把握这一切。

  任何人要在市场中把握住自己,在市场中完成自己的人生历程,必须能够"主动地使用自己"。要在市场中"主动使用自己",必须具有主动开放的思维。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思维控制的。主动思维的人能够关心整个外部世界,保守思维的人则仅仅关注与"自己"相关的那一点可怜的外部世界。开放思维的人能够尽量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封闭思维的人却拒绝接受任何与自己的思维结果不相符合的外部信息。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只有那些主动关注外部世界,尽可能多地接受外部信息的人,才能够真正形成"主动使用自己"的愿望和能力,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市场。而那些仅仅关注与"自己"相关的外部世界,拒绝接受任何外部信息的保守封闭的思维的人,最终只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被使用者"。那种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被使用者"在市场中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那些主动地关注外部世界、开放地接受外部信息的具有主动开放的思维的人,才能在市场中"主动地使用自己",才能为自己创造市场,才有可能把握住风云变幻的市场,在市场中获得成功。

  二、读不同的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要使自己的思维主动开放,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在生活中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但是,每一个人交往的人是有限的,每一个人交往的人的思维方式大体上是相对一致的,每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对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也是有限。为了开阔我们的视野,除了与他人交往外,我们还要接受人类文化。接受人类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读书。但是,读书虽然能够使我们接受许多人类文化知识,但并不一定就能够保证我们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只有读不同的书,才有可能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首先必须说明导致人们思维保守封闭的主要原因。

  1.导致思维保守封闭的主要原因。

  人们之所以容易形成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思维过程中经常容易犯如下三个方面的错误。第一是绝对理性主义,第二是思维定势,第三是非实体概念实体化。

  什么叫绝对理性主义呢?绝对理性主义把人的思维看成是可以绝对自我控制的,认为人的理性可以绝对地把握外部世界,人能够掌握绝对真理。人的大脑思维过程是一个不可绝对自我控制的自组织过程。人出生之时,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各种离子、基团之间还没有通过电子跃迁有序地连结起来。一般来说,人要在出生三年之后,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各种离子、基团的才能通过电子跃迁有序地连结起来,大脑神经系统的生理形成过程才基本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人就在大脑中基本上形成了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图景"。动物出生时,其大脑"图景"就基本形成,因此,动物一般只能按照其"图景"被动地适应世界。人的"图景"是在出生之后形成的,人能够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图景",人也就能够主动地改变世界。人的大脑"图景"形成之后,在人的继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人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逐步充实原有的"图景",并掌握了与人的文化环境相应的语言符号,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的语言符号分区。人可以利用符号,将大脑"图景"中的各种"图象"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有序的世界"图景"。人利用符号将大脑内的"图景"有序化的过程,我们就称为理性思维或理性。任何人的生活环境都是有限的,因而任何人的大脑"图景"都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任何人都不可能将外部世界完全符号化。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图景"的内容制约着符号对其的有序化方向,符号的有序化方向又制约着"图景"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完整的"图景"与不完整的符号的相互作用,只能产生不完整的结果。这就是说,人的大脑内"世界图景"的不完整,人不可能将整个世界符号化等原因,决定了人的思维不可能绝对自我控制的。因而,人的思维不可能绝对地把握外部世界,只能相对的把握外部世界,人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绝对理性主义不承认这一点,认为人的思维过程是可以绝对自我控制的。由这一点出发,他们认为人的理性可以绝对地把握外部世界,人能够掌握绝对真理。只要我们了解到人的理性思维过程是不可绝对自我控制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绝对理性主义的不合理性。

  什么叫思维定势呢?我们知道,人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毫无确定性的世界之中。人们必须在对外部世界有一定的把握的条件下去生活。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对自己大脑中的"图景"相对地有序化之后,再用这个相对有序化的"图景"指导自己的活动。但是,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把握仅仅是一种阶段的和局部的相对把握。如果人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思维,不能认识到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阶段和局部性,就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把对外部世界,进而是对自己大脑内的"图景"的局部的、阶段的相对把握的结果当作整体的、历史的绝对真理。一般来说,任何人都多少有点思维定势。但是,如果人们在面对变化的世界的时候,采取那种以不变对万变的固定思维方式,就很难适应外部环境对主观认识的要求。一般来说,严重思维定势的人,始终不变地从某一固定的角度、用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念去看世界,去处理大脑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这样的思维是很难有效地把握外部世界,这样的思维结果是很难用以指导人们的日常活动的。

  什么叫非实体概念实体化呢?我们知道,我们日常所用的概念,相对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实体概念,如人、原子、分子、星体之类的概念。另一类则是非实体概念,如人性、运动、文化之类。实体概念是可以还原到具体的实体,非实体概念具不可能还原到具体的实体。比如说"人"这个概念是一个实体概念,在生活中可以从人这个抽象概念一步一步地还原为中国人、外国人,还原到我们接触的张三、李四这些具体的人。但是,非实体概念却不行,我们不可能将"人性"这个概念还原到某个具体的实体,我们也不可能在某个人身上找出某种具体的人性的实体。人们发明出"文化"这一概念,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中,人的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如何转化为社会整体的价值与活动的。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描述人的关系的概念。但是,在许多人的思维中,好象人类历史是由一种文化的实体控制的,就象生命进化有一种遗传基因一样。这就是非实体概念实体化。同样,物理学中的"力"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实体概念。"力"是我们描述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概念,我们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出一种称为"力"的实体。一般来说,人们要通过思维过程将外部世界,实质上是自己大脑中的"世界图景"有序化,就必须使用非实体概念。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将非实体概念实体化,还能有助于我们的思维。但是,如果人们不注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的不利后果,就会陷入一种极端的、无意义的"思辨"。

  概括地说,人们的思维过程经常出现绝对理性主义、思维定势、非实体概念实体化这三种错误。如果这三种错误纠合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人自认为理性可以掌握世界的一切,如果一个人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当他从某一固定的角度或某种一成不变的价值观念出考察这个世界时,当他作了一定的考察与思考之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绝对真理"。因为,他从某一角度出发能够得出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多,但这又确确实实是他"穷尽"理性所能够掌握的。由于他相信理性是可以掌握绝对真理的,那么,他穷尽理性所得到的东西,当然也就是绝对真理了。他不知道,当他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首先就已经不可避免地犯了非概念实体化的错误。这是因为,任何人要去思维,就必须对现实进行抽象,否则,思维就不可能进行。对现实抽象的过程,就是把"图景"转化为概念语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把一些对现实中的关系的、性质的东西用概念语词来表述。这样,一定程度的非实体概念实体化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又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并相信自己可以掌握绝对真理。当这个人"穷尽"理性之后,他自然就会相信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当一个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之后,就很难再去主动地关注外部世界,也很难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样的人,他只会用自己一成不变的"理论"去解释外部世界的变化,不会用外部世界的变化来修改自己的"理论"。这就是典型的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

  2.读不同的书能使我们的思维主动开放。

  一般来说,人的思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保守封闭性。这是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毫无确定性的世界之中。但是,当一个人的突然面临一个变化的世界时,如果他还是坚持保守封闭的思维,他就很难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

  要改变我们的思维的保守封闭性,我们只有自己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改变我们的思维的根本方法。但是,我们在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接受人类整体文化的方式使我们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尽管今天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接受人类整体文化的主要途径还是读书。但是,读书是否就一定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呢?回答是不一定。读书并不一定就会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只有读不同的书才有可能形成较为主动开放的思维。

  我们知道,任何理论著作都是属于某一学科的,任何学者也都是极其专业化的,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绝对理性主义",科学强调"科学理性主义",道德则强调"道德理性主义"。同样,任何学者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哲学家有哲学家看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科学家有科学家看世界的角度和价值观。任何著作都有自己的"非实体概念实体化"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读书可能会使我们增加一定的知识,但并不一定能保证我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无数的学者们的"学养"丰富,但他们的思维则是保守封闭的,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仅仅只读某一学科的书,仅仅读关于某一类问题的书,仅仅只读某一个或某一些学者的书,可能会深受这些学科、这类著作、这些作者中的绝对理性主义、思维定势、非实体概念实体化的思维的影响。这样读书的人,很难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

  要通过读书来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就必须读不同的书。只有读不同学科的书,读不同类型的书,读不同历史时期的作者的书,读不同民族的作者的书,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因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书,其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念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作者,虽然撰写的是同一学科、同一类型的著作,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念的差别也是很大的。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通过读不同的书,一个人就能在读书的过程中,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人人都是按照某一固定模式思维的,世界是变化的,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也是各自不同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就会逐步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价值观念来审视历史和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去思考问题,他也就开始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了。

  三、人文社会学科的分类及其思维特点

  我们为了主动地适应市场,就必须在市场中"主动地使用自己"。我们要在市场中"主动地使用自己",就必须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除了在生活中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不同的书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人类的书籍浩瀚如海、多如牛毛。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穷尽一辈子的时间,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读完人类所拥有的书籍。怎样才能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通过阅读有限的人文社会学科著作,使我们大体上掌握人类知识文化的基本内容,并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呢?

  人类思维把握外部世界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外部世界分类。分类,是人类掌握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如果要从浩瀚如海的人文社会学科著作中得到某些"真金",首先可以对人文社会学科书籍作一个大概的分类。分类之后,我们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著作的思维方式进行考察,再决定我们可以选那些著作来阅读。

  1.人文社会类学科著作的分类

  一般来说,按照目前通用的标准,我们可以将人文社会学科的著作如下分为六大类:

  第一大类:关于人性的学科,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等。
  第二大类:关于人的行为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第三大类:关于社会秩序的学科,如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第四大类:关于社会财富的生产与消费的学科,经济学之类等。
  第五大类:关于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学科,如人类学、生态学等。
  第六大类:关于社会管理的学科。

  由于我们现在主要是探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只讨论关于人性、人的行为、社会秩序方面的三大类学科。

  文学、历史学、哲学这一类学科,我们称其为探讨人性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主要是从感受与思辨的方法探讨人性。什么是人性呢?人性是我们把握人接受外部世界的作用和对外部世界作用的方式的概念。文学解释人们对人性的感受结果并告诉人们怎样感受人性;哲学解释对人性思辨的结果并告诉人们怎样去思辨人性;史学解释人性在人的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并告诉人们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考察人性的历史变化。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这一类学科,我们称其为探讨人的行为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主要是用观察与内省的方式考察的人行为的变化及观念的形成。社会学解释对人的行为观察的结果,并告诉人们怎样通过观察人的行为了解人的观念;心理学解释对人的行为的内省的结果,并告诉人们怎样反省人的行为和观念;文化学解释人的个体的行为和观念转化为社会的活动和思想的过程,并告诉人们人的个体的行为和观念是如何转化为社会的活动和思想的。

  伦理学、法学、政治学这一类学科,我们称其为社会探讨社会秩序的学科,因为这类学科探讨人们怎样通过感性联想和理性推理来形成社会秩序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伦理学解释人们怎样通过感性联想形成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告诉人们怎样通过感性联想把握社会道德伦理观念;法学解释人们怎样通过理性推理形成社会的法律秩序观念的过程,并告诉人们怎样通过理性推理把握社会法律秩序;政治学解释人们在感性联想中形成的社会道德观念是如何通过理性的推理形成社会法律秩序,进而通过一定的社会作用形成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

  2、主要人文社会类学科的思维特点

  一般来说,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主要都集中地体现在上面所说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九大学科之中。这九大学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研究结果一般不能通过实验予以证明。我们一般称这九大学科为价值学科。价值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但是,价值的问题却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检验。这种方法就是具体的个体的生活体验。人们了解并认识到某一价值观念,他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个观念是否合理,但是他可以从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辨、观察和内省、联想和推理中来体验这一观念是否合理。实验是验证实证学科的结论是否可靠的主要方法,体验则是验证价值学科的结论是否可靠的主要方法。

  在上述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等九大学科中,各自具有明显的思维特点的学科则有六类。感受型思维的文学、思辨型思维的哲学、观察型思维的社会学、内省型思维的心理学、联想型思维的伦理学、推理型思维的法学。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辨、观察与内省、联想与推理这六种方式形成的。而由此形成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这六种学科则各自具有不同思维特点。

  文学,感受型思维。各种文学著作无不是通过构造情境来描述人性。人们阅读文学著作,就好象是观看戏剧一样。文学家把社会描述成一个大舞台,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就好象是舞台上的不同角色。读者通过对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表演,感受到人性的真美善,假丑恶。

  哲学,思辨型思维。哲学通过对各种抽象化了的符号进行高度的思考,探索人性中的各种为什么。思辨是为了寻找原因,为了得到一个整体或终极的解释。由于人的思维的有限性,人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得到一个对人性的终极解释的。人们通过高度的思辨解释不了现实生活及人性,自然会感觉到有一个超越现实的东西在控制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由于人的思维中的非实体概念实体化的作用,人们又逐步将这种"现实世界中存在着某着超越世界的力量"控制着世界的观念实体化,形成了"上帝"或"天命"的观念,并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的传递,形成了有关"上帝"或"天命"的宗教制度。

  社会学,观察型思维。社会学通过观察社会中人的千姿百态来解释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变化性。同一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中,经常对同一样的事物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人并不是一部机器,人的大脑"图景"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学通过对这些观察的处理,解释人的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变化的原因。

  心理学,内省型思维。到目前为止,心理学还基本上是一种内省的学科。内省,就是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内省的过程。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他是在对无数的个体的内省结果的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来说,它的结果就比任何个人的内省有着较大的普遍性。

  伦理学,联想型思维。伦理学是关于人们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与道德行为是否"合理"的学科。道德本身就是一个不可以用逻辑来说明的东西。我们的道德观念中的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习惯。要对这种习惯的作出解释,必须将人们的道德行为放在人们所处的环境中,放在人们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来解释。这样,伦理学就必须采用一种联想的思维方式来考察社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法学,推理型思维。任何法律,至少任何惩罚性法律条文,最终都必然会实施到那些违反法律的人身上。要把这些法律条文实施到那些违反法律的人身上,必须通过澄清事实、根据恰当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罚。这一过程,当然只能通过推理来进行。并且,法律条文的制订,无论是专制君主制订的法律和人民共同制订的法律,都有某一个预设的"公理",如"神授君权"、"主权在民"等。在这个预设的公理之下,人们通过各种推理,得出一些可以实施的法律条文。因此,法学是一种以推理型思维为主导的学科。

  四、用有限的时间读好无限的书

  前面说过,人的知识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辨、观察和内省,联想和推理形成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就是感受、思辨、观察、内省、联想、推理这几种主要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的产物。

  我们是否通过阅读各种文学著作,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理论著作就能够达到改变我们的思维的目的呢?一般来说,有这个可能。但是,一个人要在有限的三、四年时间内阅读好这些著作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在三、四年内读上十几部或几十部文学著作还是可以的。但是,碰上一部抽象思辨的哲学著作就是很难读了。并且,每一部理论著作仅仅是某一个学者的观点和方法。要综合地了解每一学科的各种观点和方法,每一学科至少也要读上几十部著作。要在三、四年之内完成这个任务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给们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好这无限的书呢?

  1.用有限的时间读无限的书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文学的感受和哲学的思辨产生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观察和心理学的内省产生了文化学,伦理学的联想和法学的推理形成了政治学。对于一般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那么多的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专著。

  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一定数量的、不同时代的作者、不同民族的作者的历史学、文化学和政治学三大类著作,就可以达到既对人类文化知识价值体系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又能通过阅读过程本身来改变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对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看法更为主动开放。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这三种学科的特点说起。

  首先说历史学著作。历史学著作是感受型思维和思辨型思维的统一体。历史是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但是,无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一位历史学家要撰写出一部不仅能够得到学术界,而且也能得到社会承认的历史学著作,他必须对各种哲学历史理论和观念、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与观念、伦理学和法学的理论与观念比较和分析。在这种比较分析这后,再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并用这种历史观澄清和解释各种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和达到的结果。只要读过历史学著作的人都知道,很多史学著作读起来是非常乏味的。如果一名历史学家要写出很多人愿意读的著作,他就必须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这就迫使史学家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环境之中去"感受"历史的生活。这就是说,由于历史学的各种特点,如没有人亲身经历过历史、谁都可以对历史作出解释、阅读历史著作的无味等,迫使一名历史学家必须用极其主动开放的思维来处理历史材料,并用开放的价值观念来看待历史材料,必须"亲自"去感受历史生活,用近于文学般的语言来描述历史、解释历史。用这样的方式撰写出来的史学著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阅读这样的著作,一般对人们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是有帮助的。

  其次是文化学著作。文化学著作是观察型思维和内省型思维的统一体。文化学著作的特点正好与历史学著作相反。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在观察社会。任何人都有一个"心",任何人都在内省。文化学著作所要解释的事情是大学日常惯见、习以为常的。一个人要写出一部文化学著作,要对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各种文化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一个文化学家要撰出一部不仅得到学术界,而且得到社会承认的文化学著作,他就不得不用主动开放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得自观察的材料、各种得自内省的材料。同样,一部文化著作要有人读,他必须采用相当的文学的描述方法,他也就必须亲自感受生活。只有这样,才会使人读起来不觉得乏味。用这样的方法创造的文化学著作,同样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阅读这样的著作,一般有助于人们形成主动开放的思维。

  再就是政治学著作。政治学著作是联想型思维和推理型思维的统一体。政治学所探讨的问题正好处于历史学和文化学中间。对于一些政治问题,一般的人似乎知道一些。但是,对于具体的政治内幕,又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并且,任何政治活动本身,很难通过感受和观察体验到。一个学者要把历史上或现实中的政治过程描述清楚,作出解释,就必须与无数知道内幕的人打交道,必须与无数看起来不相干的材料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他不采用主动开放的思维方法,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材料,即使他得到了真正的材料,也可能会忽视这些材料。他在处理各种政治材料的过程中,只有采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政治生活过程中感受生活,才能把政治过程解释清楚,才能使其撰写的著作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阅读这样的著作,一般也是有助于思维的主动开放。

  一般来说,历史学著作、文化学著作、政治学著作与哲学等其它、理论著作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别。第一,哲学之类的著作一般只要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就行了,而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著作则不仅要得到学术界的承认,还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第二,哲学之类的理论著作主要是处理大脑中的概念,通过对各种概念的组织来构成理论。但历史学、文化学和政治著作却是通过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描述来解释人的活动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的。由于历史学、文化学和政治学著作的这两个特点,迫使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政治学家必须采取主动开放的思维过程来搜集、处理各种材料。在对得到的各种材料鉴别以后,还必须采取主动开放的思维过程将各种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当他们把这些材料构造成一个整体之后,还必须从各种角度对这个整体进行批判,看其是否经得起"考验"。并且,还必须使用文学般的语言来解释历史、文化和政治。通过这一过程而产生的历史学著作、文化学著作、政治学著作,一般就是一个主动开放的系统。如果一个人采用一种主动开放的方式来阅读这样的著作,一般情况下,只会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

  2.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的书

  由于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三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在阅读这三类著作之时,也要有一定的方法。

  任何人要想通过读书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首先必须掌握原则就是"读者是作者的上帝,作者是读者的使者,作者是作者的裁判"。这就是说,在阅读任何著作的时候,必须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位超越了历史和现实的"上帝"。撰写任何著作的作者,就好象是你派往人间进行社会调查的使者,他们的著作,就是为你这个"上帝"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当你阅读一部著作时,就好象是你的使者为你送来了一份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可靠不可靠,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你又必须对其作出评价。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你不止派了一个使者,你实际上派出了无数的使者,你可以用张三的调查结果来评价李四的调查结果,用李四的调查结果评价王五的调查结果。这样,你就可以"操纵"这无数的作者。

  当然,你这个"上帝"不是完全、绝对地超越了历史和现实,你还必须经常与使者去参与对历史、文化和政治的调查。这种参与调查的过程也就是阅读不同著作的不同方法。

  阅读历史学著作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历史。当你对历史感受一番之后,再反过来对这些感受结果进行高度抽象的思辨。

  阅读文化学著作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观察现实。当你对现实观察一番之后,再反过来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深刻的内省。

  阅读政治学著作时,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联想各种社会规范,当你对各种社会规范联想一番之后,再反过来对这些社会规范进行理性的推理。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好无限的书,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主要阅读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著作,辅助性地阅读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著作的方法。这样,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如果能扎扎实实地阅读几十部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著作,一般能够大体上掌握了人类知识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至于是先读历史学著作还是文化学著作,或政治学著作,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其它方面的情况来决定。

  世界上有写书的理论与方法,有讲书(授课)的理论与方法,有说书(演讲)的理论与方法,但是,世界上却没有读书的理论与方法。怎样读书才有效,要靠读书的人自己去体验。一个人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读有限的书大体上掌握人类知识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主动开放,就必须自己对自己的读书过程进行主动的控制。一个不想成为"书呆子"的人,一个不想被书所害的人,就只能把自己看作是作者的"上帝",任何作者都只是自己派往人间的使者,任何著作都只是那些使者为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这样,作者的金玉良言也好,作者的奇谈怪论也好,作者的正统思想也好,作者的异端邪说也好,都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危害。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读书,开始时可能不太习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当作者的奴隶,突然之间要你当作者的主人,当然是很不习惯的。但是,只要你用这种当作者的主人的方法坚持读上几部书,就会极大地开阔自己的视野,就会知道当主人比当奴隶自由得多,到那时,你就再也不会甘心当奴隶了。



__________________
镜子和父性令人厌恶,因为它们使世界增殖。

2001-08-02 12:31 A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秃头歌女
会员
通过读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马克义

载下来,载下来。
太惨了,24个小时过去了,点击为1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曲着背坐在
长凳上,四周绿草如茵。
我们的胳膊无力地下垂着,
我们的眼睛忧伤地眨动着。

2001-08-02 10:52 PM 发表 | 举报这个帖子 | | 编辑/删除 | 引用/回复


所有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现在时间 02:34 AM 发布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示可打印版本 |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

论坛跳转:
 

论坛状态:
你不可以发布新主题
你不可以回复主题
你不可以上传附件
你不可以编辑帖子
HTML代码禁止
vB代码允许
表情符号允许
[IMG]代码禁止
 

1999-2022 ASWECAN · 请尊重知识产权 本站所有内容不允许转载